关于科德

【科研国策周报】分享行业大事

2024-11-18 09:43:32   阅读 274

中央动态


01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人民日报》撰文: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当前,科技创新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新空间和历史新机遇。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创新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更加紧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2013—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我国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艰险地质条件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安全发展保驾护航。深空、深海、深地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潜水器载人谱系化发展,“地壳一号”钻井深度超过9000米。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应用有力保障了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取得新成效,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

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今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隆重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我们要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创造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基础软件、核心种源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接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前沿半导体、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重点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引领技术变革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究制定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全面支撑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重大疾病防治、药品与医疗器械、重点人群健康、中医药传承等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和生产安全、重大灾害应对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支撑平安中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健康风险防控、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统筹,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加快实施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与各国科研人员共同攻克科技难题。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深入实施科技伙伴计划,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科技规则制定,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02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45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工作原则。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基础研究,支持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基金资助项目时既要鼓励自由探索,又要坚持目标导向。

二是健全管理体制,适应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规定基金管理机构、有关部门以及依托单位的工作责任。明确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预算拨款,同时鼓励多元化投入,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信息共享、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共享等机制。

三是完善资助制度,发挥基金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作用。扩大依托单位范围,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有关公益性机构以外,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单位可以注册成为依托单位。明确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支持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优化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与评审程序,完善基金绩效评价制度,要求定期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完善政策、改进管理、优化预算安排。

四是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与评审阶段强化科研诚信审核力度,落实科研诚信承诺要求,规定申请人、参与者、依托单位以及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等均应当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并对有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03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开幕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15日在广州开幕。在本届博览会上,省区市专精特新展区参展企业总数达1177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5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2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说,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努力克服多重挑战,走出了一条专精特新发展路子,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中小企业总数超过了5700万户。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了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已累计建立20多个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对外合作机制,设立了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成为中小企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助力各国中小企业链接大市场、创造大商机、创新大合作、展示大舞台、促进大发展的重要平台。累计参展企业超过5.4万家,促成合同金额近1万亿元。本届博览会开幕式上,“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正式启动,还举行了“广东省链条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签约仪式”等活动。


04 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武汉开幕

2024年11月7日,由科技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武汉开幕。科技部副部长邱勇在论坛开幕式发表致辞并出席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仪式,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刚果(金)高等教育和大学部部长萨菲·松博·阿亚内出席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湖北省常务副省长邵新宇主持。

邱勇表示,科技创新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技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携手非洲各国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在夯实政策沟通机制、加强产业务实合作、扩大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次论坛是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重要成果的具体行动,希望借此契机,向各国发出进一步深化中非科技创新合作的三点倡议:一是希望全方位加强创新合作顶层设计,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二是希望多渠道扩大人文交流,共续中非传统友谊;三是希望高水平打造务实合作平台,共促科技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本届论坛以“创新促合作,合作谱新篇”为主题,聚焦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卫生健康、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并举办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非农业创新合作论坛、中非空间信息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等专场活动。南非、津巴布韦、加纳、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部门副部长及湖北省、武汉市、中国科学院、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出席,32个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及中非知名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代表约800人参加本次论坛活动。


05 科技部在京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训研讨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推动央地协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部有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于11月4—5日在北京举办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训研讨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以及部内相关司局、事业单位有关同志共计100余人参加。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原司长许倞、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周云帆、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石磊、资源配置与管理司相关处室负责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为培训班授课,分别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专题报告。


06 工信部组织开展2024年度中小企业“揭榜”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决策部署,按照《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22〕54号)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24〕221号)。经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相关司局推荐、专家论证筛选等程序,形成151项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榜单(附件1),通过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板块(进入http://zjtx.miit.gov.cn/点击“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向社会发布。现将中小企业“揭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方式

(一)针对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有意愿且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企业,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板块发榜揭榜专区,填写相应信息,下载打印《中小企业“揭榜”对接表》(附件2)和《中小企业“揭榜”申请书》(附件3),并上传研发能力佐证材料,加盖企业印章后于12月15日前报送至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二)中小企业的“揭榜”申请将汇总推送至“发榜”大企业,“发榜”大企业就每项需求选择1—3家“揭榜”中小企业,由大企业与“揭榜”中小企业自主确立合作关系。项目完成后由大企业自主安排验收,确定“揭榜”企业是否进入供应商目录或继续深化合作关系,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创新。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积极性参与“揭榜”。指导“揭榜”企业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审核和后续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对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融通对接工作取得实效。(二)强化政策支持。对入选“揭榜”名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省级主管部门在遴选推荐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中予以倾斜;对入选“揭榜”名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支持。(三)创新工作方式。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服务机构参与,为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提供优质服务。

三、材料报送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报送材料进行初审后,将“揭榜”企业基本信息汇总至《中小企业“揭榜”汇总表》(见附件4),加盖公章后,连同《中小企业“揭榜”对接表》和《中小企业“揭榜”申请书》于2024年12月31日前通过EMS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附件:

1.2024年度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榜单

2.中小企业“揭榜”对接表

3.中小企业“揭榜”申请书

4.中小企业“揭榜”汇总表


07 工信部发布2024年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名师优课”优质课程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我部组织开展2024年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名师优课”征集遴选活动。经公开征集、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企业家评价等程序,优选出100门优质课程,现予发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部已建立“名师优课”课程库,中小企业可通过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网址:www.chinasme.cn)、“企业微课”平台(网址:www.qiyeweike.com)、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网址:zjtx.miit.gov.cn)等在线免费收看学习。

二、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名师优课”课程推广应用,依托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开展公益送课行活动,并以“名师优课”课程为引领,组织带动各类培训机构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扩大服务供给,夯实公共培训服务基础。

三、“名师优课”课程为公益性培训服务资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名师优课”课程开展收费服务或进行其他形式的牟利活动。


08 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

2024年11月12日,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在西安召开。科技部副部长林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率两地代表团共同出席会议。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出席会议并致辞。

林新表示,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发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动员,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也为香港创科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近年来,科技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中央惠港科技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不断深化内地与香港在科研开发、成果转让、仪器共享等方面广泛合作,加速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把两地创新资源和措施行动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加大力度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孙东感谢科技部和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多年来对两地科技合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孙东表示,“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赋予香港清晰的定位和使命。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按照《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所制订的方向及策略,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圈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为香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希望两地科技界持续深化合作,让香港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09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上海举行“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推进工程启动会

近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知识产权与绿色创新发展论坛暨“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推进工程启动会在沪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出席会议并致辞。

卢鹏起表示,绿色发展需要产业的密切协同,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协作。各产业链企业要加快推进绿色专利技术转化运用,探索构建绿色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开展绿色产业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持续赋能产业链强链增效和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家龙头企业牵头参与“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产学研对接合作、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标准必要专利披露等方面形成了阶段性成果。